图片名称
音箱技术—音量旋钮被误用了这么多年,你却蒙在鼓里?

音箱技术—音量旋钮被误用了这么多年,你却蒙在鼓里?

本文的作者是一名键盘手,也是在音频和声学领域工作的音视频专家。他将借助通俗的乐队术语为大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是音量旋钮被误用了。 前沿 作为一名键盘手,我在过去的10年间完成了600多场公共音乐演出。我是乐队成员,担任独奏键盘手。曾在50多个不同的场地演出,有室内,也有户外。   对于某些风格的音乐而言,为了获得较好的表现,音乐人通常会把乐器或者扩声系统的音量调大,以输出足够大的响度或者声压级。当然,不同人或不同团队对此持不同意见,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音频和声学行业从业者,我发现很多屡见不鲜的音频、声学现象都和响度相关,这些现象很值得拿出来分享。我希望通过本文向其它音乐人分享自己对以下问题的见解:   ● 影响乐队响度的几个常见因素   ● 对响度和音质的察觉程度,尤其在小场地里   ● 为控制响度而采取的妥协或解决方案   ● 与音响师合作,举办活动   大多数时候,我都在这样的一个乐队里演出:鼓手会唱歌,电吉他手也会唱歌,还有一名电贝斯手和一名康佳鼓手。所以下面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小小的音乐团体展开的。有时候,乐队还会演奏由三部分组成的号角。中小型房间是我们这种标准的周末酒吧/餐厅乐队常使用的场地。由于乐队规模小,使用的音响系统通常较小,也没有音响工程师在旁帮忙。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不打算深入讨论每个话题。我们讨论这些话题,只是为了用通俗的语言,尽可能实用地让其它音乐人轻松了解多些音频和声学知识。 ​ 辨识乐队中响度较大的乐器 对用户来说,电子乐器是输出灵活的乐器。电子乐器/电声乐器,比如电吉他、电贝斯或电子琴等,需要放大器和扬声器,每个乐手都能通过音量旋钮调整输出,左转/逆时针转动使声音变小,右转/顺时针转动使声音变大。   而原声乐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鼓、小提琴、钢琴、小号和人声,都是不同的原声乐器,它们的大响度不同。举个例子,架子鼓就比小提琴的响度大。不借助音响系统的话,原声乐器不比电声乐器,除了架设在小厅堂里面的架子鼓,因为它们本身的输出已经足够应对整个场地的需求。   所以,我们来讨论一下辨识乐队里响度较大的乐器有多么重要吧!   啸 叫 如果音响系统通过开放话筒再次拾取到从扬声器发出的放大信号,且在某些频率,到达话筒的反馈信号超过了原声源产生的信号电平,就会出现啸叫。这时候,音响系统成了自己主要的输入源。放大的声音会被反复放大。图1为啸叫产生的示意图。   在典型的小型舞台中,原声架子鼓可能是乐队里响度较大的原声乐器。加上吉他和电子琴的电声,舞台总的声压级可能走得较高。记住,话筒会捕获所有东西!如果话筒不够靠近歌手的嘴部,就很容易产生啸叫问题。靠近的定义是10cm (4英寸)以内。这通常就是为什么良好的扩声系统也会产生啸叫问题。如果歌手把话筒放得太远(大于10cm),他的声压级很可能就和话筒振膜捕捉到的背景噪音电平相同,甚至比后者更低。这样话筒就会放大所有声音,从而产生啸叫。所以,歌手们!话筒要靠近嘴部放置! 前面提到过,舞台总声压级可能是啸叫的诱因。控制好电声乐器的输出,击鼓不要用力过猛,这样音响系统就能更好地输送信号,进行扩声。让声压级保持在合理的电平上,有利于解决啸叫问题。稍后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点。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手呈杯状罩在话筒头上。这种行为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啸叫产生条件反射;二是为了制造某种人声效果,或者纯粹想扮酷。这个动作不但让话筒音质变差,还可能导致啸叫。握话筒就得握手柄,手掌不能罩在话筒头上。   还有个实用的技巧送给歌手:留心你的表演位置。话筒对着嘴巴的同时,也有可能间接地朝向音箱了。在小型乐队设置里,标准的设置是,扬声器安装在支架上或者放在稍高于人头的位置。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场地受限,扬声器都放在了表演者身后。图2就是个经典范例。   扬声器放置在表演者身后,更可能导致啸叫。不过只要歌手的嘴部离话筒头足够近,这种设置就没有问题。因为话筒没有眼睛,只会凭借收音做判断。它们关心的是电平大小,而不是物理位置。   如何获得恰当的个人混音? 作为一支小乐队,我们经常在演出之前进行混音,希望在整场演出当中,观众席都能感受到各种乐器在协作。我们很擅长这个,人们经常夸赞我们的混音非常和谐平衡,虽然我们没有调音师帮忙。这个话题也可帮助您通过调音台获得良好的混音,尤其是大舞台的混音。   主要矛盾在于自我意识,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可能会做出损伤听力的行为。作为一名音乐人,我明白如果想要做好伴唱或者独唱,表演者就需要听清自己的声音。问题在于:多清算听清? ​ 在标准的舞台监听设置中进行声音校准的时候,原声鼓和贝司音箱很容易成为舞台的优势声源。根据每个音乐人的不同站位,吉他手和键盘手会要求把自己的监听声音调高,这样他们才能听清楚。从技术层面讲,要听清楚声音,每位音乐人听到的自己的乐器的声音都要比混音当中其它声音要稍大一些。这就是罪魁祸首了!假设吉他手不断调高音量,直到听清楚;然后键盘手就可能把音量再调高到和吉他手同等的,甚至更高的电平。然后其它音乐人要求调音台把自己的音量调高,来补偿吉他/键盘扩声过大的音量。   如此反复,终陷入恶性循环,鼓手更用力地击鼓,歌手喊破了嗓,此时甚至不再需要扩声系统,因为对于小房间而言,舞台本身的声音已经太大了。那怎么办呢?   建立参考是关键。首先,所有扩声设备的音量都得调低,鼓手也须明白鼓声在场地的听感如何。这个我们将在下一部分的声学讨论中详述。你是不是经常身处在这样的场地当中:乐队演奏的音乐很棒,听众却听不清歌手在唱什么?是的,歌手应该作为参照体。对于纯乐器演奏的乐队或歌曲,参照体应该是独奏或者主旋律乐器。   如果想要通过调音台或者主系统获得良好的个人混音,那就要在不产生啸叫的前提下,为主唱设置足够高的声压级。按标准而言,主唱的响度和整套原声鼓的响度电平相同。一旦建立了这个参考,其它乐器就不能超过与主唱平衡的电平。即使是独奏部分,独奏者也只能把音量调到主唱电平。在任何环境下,要办到这点并不难。   电子琴搭建的位置要让键盘手能直接看到舞台监听,这很重要。如果舞台监听在电子琴下方,并且键盘手没能直接看到监听音箱正面,那么电子琴就阻挡了监听送出的声音。这也意味着,你不能用衣服盖住舞台监听的正面。   请注意我和舞台监听的相对位置。红色箭头表示扬声器到我耳朵的直达声,中间没有阻碍物,也就是说,只要我向右转过头来,就能直接看到扬声器的正面了。同样,鼓手不能把监听音箱放到底鼓后面,应该放到他/她的左方或右方。要调整好舞台监听的指向,让正面直指你的头部,这也有帮助。   原声架子鼓组的房间增益 关于如何辨认响亮的乐器,还有一个分话题:设置主系统或监听音箱输出的总体电平。作为键盘手,我会把自己的支架安装扬声器当作主系统和监听音箱使用。有户外演出时,我通常会把自己的调音台主推子设置为-10dB。有次下雨,我们把场地移到一间小型酒吧室内。同样的设置下,电子琴的输出明显过低!我只能把我的调音台主推子设置到-3dB,额外提高了7dB的输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个房间给原声架子鼓组提供了额外的增益,这很容易导致其它表演者提高各自乐器的音量。如果你正在使用的调音台可以保存预设数据,那你会发现室外和室内的预设差别很大。要留心从室外到室内鼓的响度变化,这很重要,因为小场地的混音平衡多少是由原声鼓的响度控制的。下一节会进一步解释这一点。   酒吧/餐厅的常见声学问题 我们都去过响度较大,甚至过大的场地。当然,乐队可能是音乐声量过大的原因。但是,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房间能提供额外的增益,特别是为原声鼓和贝司声音提供增益。 声音在硬表面产生反射。反射声会增强总声压级和感知到的响度。房间墙面为硬质材料时,比如混凝土、砖、石膏、胶合板、木地板或其它常见的硬质建筑材料,会形成反射声场。而吸音材料,多为蓬松、柔软多孔的材料。如果硬质材料较新,也可能吸音,但是一般的酒吧/餐厅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室内有大面积的吸音材料,也可以对房间增益起到控制作用。有两种常见的吸音材料:吊顶板和地毯。前者常见于酒吧/餐厅。   室内是否铺设吊顶板和地毯,会影响鼓手的听感。如果室内没有大面积的吸音材料,鼓手打鼓的力度可以稍小一些,这有用处,能很好地控制啸叫问题,更有利于主系统或舞台监听音箱获得均衡的混音。   还有一种室内环境非常不适宜演出:天花板高,我的意思是,高于4m(13英尺)。图4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现了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Triumph Brewing公司的酒吧区域。这个房间优雅美观,但设计并不适用于音乐用途。不只是因为这个房间会产生较长的衰减时间(混响时间长),军鼓演奏时,它还会产生耳朵可分辨的清晰回声。这种声学环境对某些音乐风格是致命的。可惜,鼓手并不能对此做些什么改变。即使小声些击鼓也几乎无济于事,解决不了回声或混响问题。在更大型的房间里,有时候他们会请音响工程师支援,他可能会在鼓上支话筒。这是好事,因为标准的扬声器是带指向的(声音集中指向某个方位,通常朝前指向),而鼓是全指向性的(声音朝四面八方发散)。小声些击鼓,可能有助于减弱房间的破坏效果,让扬声器把声音投射到听音区。   那低音怎么样呢?在天花板高且没有吊顶板的房间里,低音会变得混沌不清。一般的解决方案是添加均衡器,滤去一些低频(<100Hz)和/或中低频(100Hz – 500Hz)。有个普遍的错误想法:要让放大器出来的低音保持原来的饱满度和完整性。没错,前提是低音通过DI盒直接进入主系统。但是,小乐队的贝司音箱并不路由主到系统,所以聪明的做法是,先听听低音在室内的表现如何(至少要在舞台区域和听众区域前部走动走动),再采用合适的均衡器设置,使场地的音质变好。没有什么预设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除了使用均衡器,还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控制低音吉他的音调。低音吉他和原声鼓一样,十分易受手部变化的影响。减小弹弦的力度,会对总体音效产生不定量的影响,用拨片和用手指弹弦的效果也不同。在有反射声的大型房间时,用拨片弹弦,注意弹弦力度,有利于混音中的低音音符保持清晰,且不需要大幅调高音量。   本文并不是反对这样的房间用于音乐演出,只是说音乐人和音响工程师都要留心,采取多些措施以便获得悦耳的音质。   是什么让吉他手/键盘手的音量过大? 图5是吉他音箱/放大器(也适用于键盘放大器)的典型定位。吉他手站在前面1m (3.3英尺)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不妥呢?   对于小型乐队而言,吉他/键盘放大器听起来不仅大声,而且观众听起来也刺耳,或者音色听起来太亮。功放的定位是问题首因之一。请看图6。图中,吉他音箱/放大器位于表演者身后1m的位置。请注意图中包围放大器的球形,以及表演者膝盖处的椭圆。   把声音想象成一个球体。从空间的一点开始分散、变大。这个球形表示的是扬声器典型的低频声覆盖,椭圆表示中/高频通常集中的区域。椭圆的正中间常称为扬声器轴上点。在椭圆线区域之外,中/高频下降6dB,或者只有感知响度的一半左右。你的耳朵离椭圆越远,你能从扬声器直达声中听到的中/高频越少。   靠近地面安装的放大器,中/高频不会传到吉他手的耳朵里。大部分中/高频都打到吉他手的膝盖/大腿处。吉他手为了让自己听到合适的吉他声,通常会使用均衡器增强中/高频。然后,听众就会接收到过于明亮的吉他音调,只有吉他手听到的才是正确的吉他音调。每一位音乐人都应该留意听众听到的声音如何,这点至关重要。   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吉他音箱支架把音箱支起来,并做倾斜调整。注意图7,椭圆投射的地方离耳朵更近了。这个设置能保证吉他手听到的吉他音调与听众听到的,或音响系统的扩声相同或相近(倘若功放的一个音源使用了一个或多个话筒进行扩声)。   音量开着吗? 我们的乐队演出经常使用由三部分组成的号角。那些号角通常各自使用一个或多个话筒进行扩声。因为没有音响工程师在旁支持,所以我们要做

音箱技术—【涨姿势】最常见的欧式接线端子竟然有这种操作?

音箱技术—【涨姿势】最常见的欧式接线端子竟然有这种操作?

欧式接线端子(Euroblock)是较为常见的连接器件。很多IT从业者都会对音频设备上花样百出的接头大为吃惊。虽然音频人士经常使用接头,但是未必能做到灵活应用。​ 小编三连问: 你对欧式接线端子的特性了解多少? 你对欧式接线端子的使用技巧掌握多少? 你能做到灵活应用欧式接线端子吗? 本文作者音频专家Pat Brown将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您进行精要的讲解。​ 欧式接线端子,即Euroblock。这是一种低电压接头,由于成本低且体积小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音频设备中。这样的特点也让我们能够在设备机壳上安装较多的接头。欧式接线端子也称为 “凤凰”(Phoenix)接头,名称来源于一家主要的制造商,Phoenix Contact公司。   相较于安装XLR接头,同一个面板可以安装更多的欧式接线端子   公、母接头 设备机壳上安装的是公头,电缆连接的是母头。嵌入式公头,或“免挂”式公头能很好地连接适配器等等,但却出奇地难找。你可能会感到吃惊,因为我们并没有通行的标准去界定哪个是公头,哪个是母头。   欧式接线端子公头(左)和母头(右)。安装在设备机壳上的是公头,连接着电缆的接头为母头。也存在公头连接电缆的情况。   位数和间距 位数和间距是衡量欧式接线端子的物理体积的两个关键要素。一位欧式接线端子有三个电触头,适合连接平衡式模拟(或者有时数字)音频的一个通道。它还有个惯称:“3极”或“3触头”欧式接线端子,这种叫法在进入音频市场之前早就出现了。 同理,四位欧式接线端子能连接4个通道,很简单。 音频产品须选对接头“尺寸”,这很重要。这涉及到“间距”的概念。欧式接头有几种间距尺寸,有些间距非常相近,看起来几乎一样。在多位欧式接线端子上可以明显看出区别。如果端子不能自然接合,那么尺寸就是错的。   常见的欧式接线端子的间距为5.08 mm。还有其它的间距值,有的一眼看上去几乎分不出大小差别。   引线插脚 音频行业中的平衡式模拟输入或输出总是有3个电触头——正极,负极和屏蔽。每个产品的“引线插脚”(pin-out)或触头顺序不尽相同。同一产品线的产品,触头顺序通常相同,但不同品牌之间可能不一样。市面上有各种顺序组合。所以产品机壳上须丝网印制好正确的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接线!因为欧式接线端子的插头本身已经印制了正极、负极和屏蔽脚,反而让人困惑应该按照哪个顺序接线。   系统通了声音并不代表接对了线。生活中随处可见损坏的平衡式模拟接口,因为经常有人接错欧式接线端子。   同样受欢迎的两款信号处理器却使用了相反的引线针脚。不同的产品甚至存在通道顺序不同的情况。注意,图中的机壳安装接头是公头。   现在有的欧式接线端子做了标签,还带不同颜色。无论插头上面标注了什么,都须按照设备机壳上面的印制接线。   多位欧式接线端子 要插拔大的端子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同一个面板有多个接头的时候。我给自己出差携带的工具添加了一根绝缘电线“拉手”,拉手连接了两端的屏蔽终端。有些欧式端子内置了应力装置,方便插拔。   和XLR接头不同,欧式接线端子的设计并不考虑反复插拔的便利性。装上拉手线以后,能避免掰弯机壳安装的接头。   接线问题 常见的接线问题可能就是连接端子的电线出现电线“须”(胡须)了。电线套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帮助更换引线插脚。   装上套管可以避免杂乱的电线须,方便重新排列电线   颜色 约定俗成,绿色欧式接线端子用于输入,橙色用于输出。不过,也有特例,还有黑色和棕色的欧式端子。当然,接头本身是没差别的,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音频测试 音频同行经常需要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放电压计。欧式端子会妨碍他们,尤其是单元被安装在设备机架里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我会采用一种叫探针镊钳的小工具,它能把XLR适配器连接到我的测量系统中。单手使用镊钳,把正极和负极触头接到电线与接头的连接点。     “探针镊钳”能帮助模拟电压测量。   如果你接触的设备品牌比较单一,你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欧式接线端子。如果你接触的设备品牌比较多,你就会关注如何进行接线。鲁莽地“抓起电缆就插”会给你带来麻烦,这和从供应商直接购买预制电缆的道理一样。如果你的音频从业时间够长,你会囤下许多欧式接线端子,包括各式各样的位数、间隔和颜色。我经常在这个库里翻找端子。 希望以上说明和技巧能帮你游刃有余地应对音频工作。来,一起进行技术界的西部大开发!

音箱技术—功放后背板的三个档位究竟是什么鬼??现在告诉你

相信各位技术人员在现场施工中,发现功放后面板有个选择开关,分别可以选择三个档位,0.775V、1.0V、1.44V,选择数值越小的档位(在输入信号恒定不变的状态下),输出功率越大。这个数值代表什么含义呢?这个数值作用是什么?我们解读这个重要的参数!   这三个档位所对应的数值为输入灵敏度,通常如果没有特别标注的情况下,这个数值为8欧负载状态下的输入灵敏度。 输入灵敏度的含义:功放输入标称灵敏度所对应的值电压,在不启用任何衰减器的情况下,功放输出值电压(功率)将达到大值。 例如功放标称8欧800W,后面板标注三个输入灵敏度可选择,正确的含义为: 开关指向0.775V:通常表示输入0.775V的1KHz正弦波的电压,此时功放输出为8欧800W。此状态下功放的放大倍数为103倍(电压增益为40dB)。 开关指向1.0V:通常表示输入1.0V的1KHz正弦波的值电压,此时功放输出为8欧800W。此状态下功放的放大倍数为80倍(电压增益为38dB)。 开关指向1.44V:通常表示输入1.44V的1KHz正弦波的值电压,此时功放输出为8欧800W。此状态下功放的放大倍数为56倍(电压增益为35dB)。 总结:输入灵敏度选择切换开关的应用功能是改变功放的放大倍数,可以结合上期讨论的前面板衰减旋钮或者按钮进行配合使用,目的是获得你希望得到的放大倍数,在噪声很小的状态下获取大的增益。 注意事项:功放的标注需要严格的测量,但是目前国内部分产品的标注与实际存在误差,建议产品使用前对其进行简单的测量,测量方法是,在功放无负载情况下,输入0.2V、0.5V、1V的1KHz正弦波,测量功放输出电压,然后用输出电压除以输入电压,可以预估功放标称的放大倍数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功放无负载与有负载会有一些偏差,功放不同偏差不同,但是偏差范围不会对系统有任何影响。

好的会议室话筒

   “哪种会议室话筒比较好?”是一个很简短的问题,但是却不那么容易回答。   技术参数文件里有大量的术语和关于拾音模式、分贝数和频率响应的说明。但是,这些参数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如果你不是一位音频专家,这些参数几乎无法让你了解到某一特定类型的会议室话筒在你的会议环境里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以图表显示会议话筒的性能差异   我们制作了一些图表,针对6个基于用户体验的话筒性能(环境噪声免疫、系统噪声、声音自然、活动自由、语言私密度、美感),给比较常见的几种会议室话筒都打出了定性分数。其中的话筒类型包括:   ▪ 鹅颈话筒   ▪ 枪式话筒   ▪ 线性阵列话筒   ▪ 全指向界面话筒   ▪ 半心形指向界面话筒   会议室话筒的6个性能   抛开所有令人费解的技术行话,下面我们从用户角度解释一下会议室话筒的6个特性。   1.环境噪声免疫   老实说,如果你用耳机听一下会议室里的环境噪声,你会感到惊讶原来竟然有这么多噪声:纸张沙沙作响、椅子移动、笔跌落、咖啡洒出……空调和投影机风扇也不安静。     如果会议室话筒能够地拾取讲话者的声音并忽略所有其它噪声,会议室里的语音清晰度将大大提高。   要意识到,这对有同声传译的会议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你的话筒系统拾取了太多房间噪声,译员会被逼疯的,他们的工作将很难进行。   2.系统噪声   除了环境噪声,系统也会产生噪声。每个电子电路都会产生噪声,只是有些多有些少。会议系统对系统噪声的处理能力取决于话筒类型、电路的设计工艺和所用元器件的质量。   需要知道的是,噪声越多,听觉体验越差。     3.声音自然   一个精心挑选的会议室话筒系统可以提高语音清晰度,使开会变得更轻松且不那么令人厌烦。参会代表们不再需要提高嗓音,就能让坐在会议桌对面的人听清自己的话语。   然而,如果会议时间比较长,还要求从系统出来的声音须听起来自然、平衡。高频声音要受到良好控制且频响均匀,而低频声音则应当听起来温暖却不过度。同时也不能拾取过多的由房间声学环境引起的混响声。   声音不自然的系统很快就会让听者感到不愉快,并引起听觉疲劳感。     4.活动自由   如果讲话者在发言时扭头转向坐在他旁边的人,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一时兴起,从座位上站起来继续讲话呢?如果讲话者非常放松,背靠着椅背坐着呢?   会议室话筒须要能处理所有这些情况:讲话者与话筒之间的距离变了,而且他说话时的朝向也变了。有些类型的会议室话筒对这些变化条件的处理会强于其它话筒。     5.语言私密度   这是一个带话筒的会议室。还需要考虑语言私密度吗?   其实,假如你正在听某个人的发言,突然也听到他旁边的人和别人交流的声音,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你肯定可以想象到,这也是非常令人尴尬的情形。   话筒的指向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言者的声音与所有其它声音的“隔离”程度。     6.美感   虽然每个人对美的观感不一样,但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有些类型的会议话筒比其它的更显突兀。那些不那么显眼的话筒在环境噪声拾取和语言私密度方面的表现会打折扣,而那些更突兀、显眼的在这些方面表现更好。     总结   如你所见,对于哪种话筒比较好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它取决于具体的应用,而且你的话筒使用体验对你而言更重要。   不过,了解了以上内容之后,借助其中的图表内容,你将能很好地评估哪一种会议话筒比较符合你的应用需要,而哪些又是你应当避免使用的。   分享改变世界,行动改变未来。我们很期待你在评论里分享你的话筒使用经验。

灯光的基础定义

  “呎烛光(foot-candle)”是一个标准单位,用在测量光量时作为参考。   作为灯光从业人士,我们需要知道工作中使用了“多少”光。如同尺子上的英寸是测量实体对象的参考单位,呎烛光是测量非实体元素——光的参考单位。   1呎烛光等于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照射在距离1英尺远的1平方英尺表面上的总光强。   注意:单位坎德拉(candela)也指烛光——1坎德拉=1烛光。   照度计用于测量一个场景中的呎烛光级别。照度计具有一个光敏电池,当光照射在上面时,会产生电流。电流随着照在其上的灯光照度增加而变大。   照度计将显示呎烛光数值,以数字形式,或以指针形式在增量刻度上移动指示。照度计是使用电流数值作为照射在光敏电池上的光的呎烛光值的参考。电流越大,呎烛光度数越高。   光照度的度量参考单位为勒克斯(lux)。1勒克斯等于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照射在距离1米远的1平方米表面上的总光强。   光谱,自然的光线魔术   可见光谱是电磁光谱中很小的一部分。完整的光谱包括电磁波,如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光、红外光、微波,以及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电波。光波的波长各不相同,以纳米(nm)计,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波长决定了产生的可见光的颜色。   波长较短的光位于光谱的紫色部分,跟随在波长更短的紫外光波之后。随着波长增加,形成可见光谱的其他部分。长的可见光波位于光谱的红色部分,在不可见的红外光波之前。   光源使用不同数量的可见光谱来产生“白光”,如下图所示。演播室用的钨丝白炽灯泡的灯光中只有少量的紫色光波,同时有着大量黄色到红色波长范围的光波。白炽光源产生高光照度的红外光波。红外光波产生更多的热量,而非光。   氙弧光源,如荧光灯管和HMI光源,使用光谱中的特定部分。氙弧光源的光谱分布显示了这种光源中包含的光波尖峰。   氙弧光源,如HMI光源与氙气光源,在其光谱中含有紫外光波。在使用这类光源时须采取针对紫外光波的保护措施。制造商为使用这类氙弧光源的灯具加上了一个跳闸开关。打开阻挡紫外光的透镜,将触发开关,断开灯泡的电源。   滤光片,人工的光线魔术   彩色滤光片在灯光行业中使用,以改变光源的输出。“白光”光源是由可见光谱中的许多种颜色光结合从而产生白光的。   彩色滤光可追溯至早期剧院应用,当时采用彩色的“gel”来为灯光增添色彩。“gel”这个说法仍在使用,不过大多数常用的彩色滤光片都是塑料、聚酯或聚碳酸酯制品。聚碳酸酯滤光片比聚酯滤光片的使用寿命更长。玻璃滤光片也用来为灯光染色。   工作原理:彩色滤光片从初始光源中阻挡不需要的颜色,让想要获取的颜色通过。例如,制造出“白光”的光谱被绿色“凝胶”滤光片拦截,这样只有特定的绿色光谱才能通过。请注意滤光片不能增加光源自身中并不存在的光谱成分。   滤光片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阻挡不需要的光谱成分。一种方法称为吸收,塑料滤光片吸收光谱中不需要的成分。这意味着红外波(钨丝灯泡产生的热量)将被吸收,并造成塑料滤光片褪色和老化。   阻挡大部分红外波的彩色滤光片比允许其通过的滤光片更快褪色老化。用在钨丝灯光源上的深蓝色滤光片比浅红色滤光片更快褪色老化。       二种方法称为干涉。二相色滤光片,也称为双色镜,反射不需要的光谱部分,而非吸收它们。这种滤光片只对初始光进行干涉,然后让需要的颜色光通过。   二相色滤光片使用寿命更长是因为不会吸收红外光,而且使用玻璃作为基底。这种滤光片像玻璃一样会被打碎,因此在使用时须小心。   二相色反射镜在当今的一些灯光应用中有所使用,让红外光从镜背后反射出去,同时让剩下的光波反射进入灯具的前方。         在热力学中,黑体(英语:Black body),旧称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    1979年,标准照明协会(CIE)对“坎德拉”规定了新的标准:定义频率为540×1012Hz(即波长555nm)的单色光源每单位立体角(1 个球面度)辐射能为1/683W时的发光强度。这个定义把光强单位和能量单位联系起来了,含义覆盖面更广了。特别规定单色光源的波长,进一步把光的波 长和机械能与亮度和光强联系起来。  

< 1 >